书评#02-下班后开启新的一天

July 6, 2025

👀...
#Reading

上周末去杭州市图书馆借了两本书《下班后开始新的一天》和《多巴胺力量》,这周把第一本读完了,试着写写这本书的书评,或者可以说是对看书过程中笔记的总结。

John Ruskin 说:“人生不是逝去,而是充实,我们不是在‘度过’每一天,而是在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填满’每一天”。

这句话仔细思量起来很有启示意义。我总感觉生活没有意思和意义。尤其是当生活没有新鲜感,大部分时间又投入在工作上的时候。

很多时候,周一早上睁开眼睛就觉得是噩梦的开始,因为又要上五天班了。一大早先在微信群里和朋友们相互抱怨一声“周一又开始了,啥时候能上四休三啊”。

“上班->苦等周末->周末什么都不做—>上班” 成了死循环,好久之前的我就是这个样子。周五我可能会在我的Notion上早就记好了周末要干什么,但完不成这些todo items却是常态.因为要完成那些事情基本上要占据我所有的周末时间。如果有个周末过得过于“颓废”,周日失眠便是一定的了。

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其实上述情况已经有所改变。我也会在工作日做一些事情,比如运动、读书、学习或者和语言学习伙伴约定练习。只不过缺少一些方式方法,导致经常有时候常常不知要干啥、完不成计划或者效率很低也长期不见成效。

所以这本书,对于更多的是一些思维的强化和一些技巧的习得。我本身可能并不需要被告知应该珍惜时间,因为我早已深知时间的重要性。

如果把事情都挤在周末,那就好像这个礼拜一天都没有休息。

我经常把周末排满,等待周末来了后再大展拳脚。但等周末来了后,会发现各种事情阻碍了这些计划的实现:睡懒觉、想玩游戏、给媳妇做顿好吃的、出去玩等等。

这就是我说的思维强化,我能亲身感受到这样的周末会很累,但我没有思考过“好像这个礼拜天都没有休息”,也不曾改变。书里明确写出的观点使我醍醐灌顶,强化了这个想法:我不应该把计划都排在周末。

当你觉得时间很充裕的时候,效率就会下降,拥有大量的自由时间,反而呢需要更多的自制力。

这也是思维强化,明明一些观点是常识性的,但一旦用文字描述出来后就会给人以震撼。这就是为什么周末任务总是排的过多且完不成的原因。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往往想着周末我有一大片的可分配的自由时间,我能做很多事情。但实际上真到了周末,你可能会想,我还有很多时间,我先玩会游戏放松一下吧,毕竟都上了一星期班了!

这也引出了本书的主题——下班后的时间也需要利用起来,并且提高下班时间的利用率!

我下班后也不喜欢做事情,只想躺着玩玩手机或者看看电视,对于我来说这往往是因为多方面原因:

  1. 我没有明确要做的事情或者没考虑清楚其意义
  2. 我要做的事情没什么意思且需要耗费精力
  3. 我要做的事情往往不着急
  4. 我要做的事情过于复杂,我需要等待周末的一大片时间才能开展起来

实际上我在没读这本书之前,已经在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了,比如:

  1. 我会在早上或者晚上读书,因为这是我明确的要在某个时间段中要做完的事情,并且读书给我带来的知识让我觉得我在进步;
  2. 我会去运动,因为我做的运动都是我喜欢的——打羽毛球。最近开始游泳,不过不是因为我自己,而是天气现在太热了,并且有媳妇陪伴,我才会晚上去游泳;
  3. 我会安排每周几次和我的语伴练习英文,因为英文的进步是我生活中为数不多的成就感的来源,并且有人一起相互进步和监督也是能坚持下去的重要原因;
  4. 学习技术和编程。这一点我做的不好,因为这件事情往往会命中上述的所有原因:不明确目的、无聊且耗费精力、不着急、过于复杂

但实际上第四点对我的职业生涯和整个人生非常重要,即使为了我需要有副业收入,可能也是我的主业技能——编程所带来的。

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尽情去做。下班后,用自己喜欢的事情来充实时间并非消耗,而是在积攒能量。

试试看想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晚上的时间里一点点挑战一下开展副业,不要小看这些年轻时就开始做的副业,它们说不定就能够养活60岁以后的你。

我并非不喜欢编程,甚至我有一点点喜欢。我应该调整的是我的策略,我应该少一点去学习什么“算法”和“机器学习”这种课程,而是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APP,或者学习一些见效快的,比如前端编程。

为什么应该在下班后减少学习“算法和机器学习”这种课程,因为这些事情带来的心理压力实在太大了,它们直接命中了上文中的2、3、4点原因。在该书中给出了“如何找出下班后能做的事情”的方法,这个还是蛮可以借鉴的:

  • 选择那些能够让你稍微忙起来,但压力比较小的事情(像读书、和语言伙伴练习英文口语、运动就属于这一类,但学习某个专业技术和课程就属于压力较大的那种)
  • 提前计算所需的时间和费用
  • 先试一试,不合适就干脆放弃

如何从“好累,又是疲惫的一天”转变为“没关系,真正属于我的一天现在才开始”。疲惫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在工作中没有成就感,而成就感又是对抗疲劳感最强大的武器。现代社会中,基本上每个人都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工作中没有成就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不要把全部价值都放在本职工作上,如果能在下班后拿出一部分精力培养另一门技能、兴趣或者副业,就会收获成就感,生活也会慢慢丰富充实起来。在这种情绪下,反而会更喜欢自己的工作。

对此我也有亲身体会,几年前自己练习游泳,因为没有时间,只能早上六点就起床去游泳馆游泳,按理说起得早又很累,投入到工作的精力会很少。但实际上,游泳完后,一天的工作效率都会增高,心情也会好很多。这当然有多方面原因,但成就感和充实感一定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

自己去寻找自己喜欢和想做的事情,这样的经验很宝贵,因为在工作中总是按照别人的指示在做事情。

这是一种对自己主动能力的锻炼,自己积极去寻找要做的事情,尽量去制定合理的计划,按计划有效完成,这都是对个人能力的锻炼。

探索最适合自己的副业,作者给出了五种副业类型:

  • A型:能够熟练使用Excel、Photoshop等程序;
  • B型:喜欢用文字整理想法;
  • C型:喜欢画画,喜欢可爱的东西;
  • D型:喜欢到处拍照;
  • E型: 喜欢钻研某个特定领域。

目前我在做的是B型,我坚持读书,输出博客等,在未来我可能会在E型上做一些事情,比如等技术达到某种水平,做一些技术相关的视频号。

当选定了目标后,后面就是线路图:

  1. 锚定目标 2. 寻找意义 3. 确定项目 4. 制定行动计划。但我觉得这个对我的意义不大。

作者还提到了曼陀罗计划表的制定,这个对我来说也作用不大,因为我更倾向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以始为终”的指导法则。

但书中提到的另一个计划表——每日计划表/每日回顾表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我之前都一直践行现代的、高效的四象限时间管理法,甚至有点鄙夷以每天固定时间干什么事情的日程管理法。

但实际上,我却忽略了后者的优势:如果你按照精准的时间管理,你再次回顾时就能知道自己做事的具体效率以及后续的改进措施。

利用时间轴计划表来回顾:

每隔一个小时就记录一下;记录得详细一点;总结什么时间段做什么事情最有效率;如果是初尝试的事情,不妨比预估的多排1.5倍。

制作晚间日程计划表。

现在我认可作者的做法,所以我也要做到知行合一,最近也在这样做,从而检查和解决我的晚间工作效率问题。

时间管理中最大的敌人不是休息时间,而是既没有好好休息,也没有好好工作,只是马马虎虎地度过的时间。

解决这个问题我想有三个方面需要做:

  1. 合理地安排计划,而不是盲目自信地安排。比如把某个原本周末要做的事情分配到某个工作日,比如这周原打算在周末进行上半年的家庭财政情况就在周五晚上完成了,周末又少了一个todo item。
  2. 精简任务类型。我总是想做太多事情,总是有焦虑感推动我一直想学习更多的内容,但其实这些任务完不成不说还更加加重了焦虑感。 3.提升效率和设置deadline。比如写书评这件事,就可以安排在某个工作日晚上,沉浸式的花两三个小时就能写完,这样子周末又少了很大的负担。

如果赋予了某件事情太大的意义,那么无论是开始行动还是失败,都会产生过多的情绪,而情绪本身就会耗去很大的能量,让我们患得患失,心力交瘁。

与其强迫自己重复做没有意思的事情,不如动动脑筋,努力想想怎样才能让事情变得有趣一点。

这就是我上问中说的,既然喜欢编程,就去搞搞前端,搞搞自己的网站和记账系统,而不是坚持每晚去学习什么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等。把这些困难的事情放在周末或者上班的时间,也不要过多地将其赋予过多的意义,学得会是收获,学不会是正常。

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该...

  • 什么都不想做的时候,就做一点;
  • 今天的我成功完成了昨天没能做到的事情,更加充实了,这种体验就是内心的快乐;
  • 迷茫的时候,不妨也想想看,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感到内心上的满足,而不只是感官上的快乐;
  • 每天进步1%,一年后就可以增长37倍;
  • 我们的原点只是想在下班后的时间里,做些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或者只是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

总结:本书,推荐指数 🌟🌟🌟 (满分是5颗🌟)。书中里面的一些技巧有一定的作用,但读这本书更多的是对“认同下班时间很重要”的思想的强化。只有思想不断强化,这些技巧才会利用起来。

Comments

📔Content